當綠電憑證已成為進入國際市場的通關證,台灣準備好了嗎?


Tainan International Green Industry EXPO 2024臺南國際綠色產業展 5/30-6/1
徵展中

Ivendor科技聯盟 2022/8/23 (本文與 Ivendor科技聯盟 合作授權刊登)

再生能源憑證當前為企業邁向碳中和的重要一步,特別是在綠電的產生與憑證購買上,台灣在2017年開始推行再生能源憑證供企業申請,但當前的狀況為相關綠電不足,看起來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。

綠電憑證成為企業國際競爭力未來指標

台灣的第一張再生能源憑證(T-REC)始於2017年,由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發布,開放綠電可透過直供、代輸及由售電業銷售給用戶,亦可自發自用,同時作為再生能源憑證可作為綠電交易之工具。目前已發布超過百萬張,所謂的再生能源憑證即為綠電的身分證,透過第三方公正單位驗證再生能源設備及發電量後,核發再生能源憑證,當前的再生能源包含風力發電、太陽能發電、生質能發電、地熱發電、川流式水力發電。在Google、Apple、Meta、微軟、特斯拉等國際企業承諾使用 100 %綠電後,再生能源憑證可證明綠電的使用量。

台灣綠電與憑證產生路徑圖 圖片來源: ivendor科技聯盟

這股綠電認證的力量除了在供應鏈流竄外,也在各國政府的綠色政策中發酵:歐盟、美國、日本、印度及澳洲等國家皆自行推動與再生能源憑證相關之制度,一部分在於整體永續發展趨勢,另一部分為在未來淨零碳排2050下的壓力所致,另者,使用綠電的企業未來有望可以在綠電交易市場上獲得一席之地,對國家與產業競爭力而言為一好事。當然,綠電的交易也得以提升綠能發電產品之產值,促進綠電開發商之投資意願,更可作為銀行融資保險之依據,活絡綠電市場發展。

買綠電等於買碳權嗎?沒有想得容易

部分企業可能認為買綠電憑證等同於購買碳權,或是認為加入RE 100 (註1),這樣應該有減碳了吧?這答案並不正確,原因為何?再生能源雖然碳排放的係數為零,並非負碳排,企業購買綠電時僅能說明在用電過程中沒有使用到碳排而已。根據我國的碳權模式,企業必須先進行減碳措施或專案,經過環保署審查確認碳減量實際成效後,才核發申請者與減量成效等量的「減量額度」,而企業購買該減量額度,才能稱上實際減碳。

另外,如果用更嚴謹的標準來看,淨零碳排要求的不只減少二氧化碳排放,更需要減少其他溫室氣體,例如甲烷(CH4)、氧化亞氮(N2O)、氫氟碳化物(HFCs)、全氟碳化物(PFCs)等,購買綠電無法抵銷這些溫室氣體排放。因此企業在做減碳措施時,需要先將定義與相抵項目釐清,否則可能打水漂。確實,當前的環境措施逐年嚴苛,過去是企業社會責任、捐款,爾後開始需要用到太陽能板做再生能源,現在還牽涉到碳稅的變相通膨問題,挑戰逐漸嚴峻,民營企業綠學院(註2)在這部分有相當好的註解“綠電只能抵你「用電產生」的碳排放,但是公司的營業及生產活動相當複雜,其他來源的排放,必須搭配負碳技術和其他政策工具來達成碳中和”。

圖片來源: Shutterstock

台灣綠能新選擇: 等待風起之時,離岸風電催出綠能新願景!

當前台灣面臨綠電憑證不足的困境

2022台灣綠能憑證核發破百萬,台積電買走逾9成。圖片來源: ivendor科技聯盟

談到綠電憑證不足,多數人想到的首要問題台積電搶光了全台99%的憑證數量,約89.5萬張,在用電大戶條款與國際的壓力下,企業對於該議題的挑戰依舊束手無策,雖然有許多綠電交易商如雲豹能源、泓德能源、開陽投控開展市場動能,努力活絡綠電交易機制,但無奈本質上的問題為供電不足,短期內應似無解,台電身為綠電主要的調度者,政府期許它提供電能轉直供服務的任務,並要求它讓綠電先行。政府雖持續推動再生能源,規劃到2025年時,天然氣和火力發電占比50%、燃煤30%、再生能源發電20%,但目前似乎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。

註記:

RE 100: 由國際氣候組織(The Climate Group)與碳揭露計畫(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,CDP)共同發起的氣候倡議行動。(摘錄自https://www.re100.org.tw/)

綠學院:民營企業,主要從事推動綠色產業透過提供綠色知識及加速器服務,解決綠色企業成長所面對的工具及資源挑戰。(摘錄自綠學院網站介紹)